但见朝廷方贵老,那知河岳遽收神。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挽杜工部

唐·韦迢

蜀江天外水云长,蜀客天边去住忙。

但见朝廷方贵老,那知河岳遽收神。

文章已满行人耳,耆旧惟应畏地灵。

惆怅瀛洲何日见,满襟清泪洒尘缨。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迢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迢,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甚详,以诗文著称,其诗作多抒发对时局的感慨及对历史人物的追思,情感深沉,语言凝练,虽不如李白、杜甫等大家广为人知,但在唐代诗坛亦占有一席之地。

译文

蜀地的江水在天际流淌,水云相接,无边无际;蜀地的旅人,在天边忙碌地来来往往,只见朝廷中正看重年老有德之人,哪里知道文坛巨匠杜甫竟突然离世,他的文章已经传遍天下,深入人心;作为老一辈的文人,他应当是被地灵所敬畏的,我满心惆怅,不知何时能再见到如瀛洲仙境般的文坛盛况,只能满襟清泪,洒落在尘土沾染的衣带上。

释义

本诗是韦迢为悼念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所作,首联描绘了蜀地的壮阔景象与旅人的忙碌,暗喻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颔联通过对比,表达了朝廷对老臣的重视与对杜甫突然逝世的忽视,透露出对杜甫才华未得到充分认可的遗憾,颈联赞扬了杜甫文章的广泛传播与他在文坛的崇高地位,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杜甫逝去的深切哀悼与对未来文坛的忧虑。

赏析

本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杜甫的敬仰与悼念之情,首联与尾联的景物描写,既营造了哀伤的氛围,又寓含了诗人对杜甫一生漂泊与逝后孤寂的感慨,颔联的对比,凸显了杜甫生前遭遇的不公与死后名声的显赫,引人深思,颈联则直接赞美了杜甫的文学成就,表达了对他的无限敬仰,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是一首优秀的悼念之作。

创作背景

韦迢创作此诗时,正值杜甫逝世后不久,杜甫一生坎坷,晚年更是颠沛流离,最终卒于湖南耒阳,韦迢作为同时代的文人,对杜甫的遭遇与才华有着深刻的认识与同情,他通过此诗,不仅表达了对杜甫逝世的哀悼,也寄托了对当时社会风气与文坛现状的不满与忧虑,此诗的创作,既是对杜甫个人的悼念,也是对那个时代文人命运的一种深刻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