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乡野哀歌
唐·李暮云
乡间难免兵燹灾,亦有屋宇烧成灰。
黎民泣血哀声起,战火无情岁月摧。
田野荒芜人烟少,村居破败鸟难归。
何时得见升平日,重整家园乐土回。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并无确切的“李暮云”及此诗记录。)
作者简介
李暮云(虚构人物):
唐代末年一位不知名的诗人,生平事迹不详,据传他生活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和同情,他的作品多以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为主题,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
译文
乡间难以避免战争的灾难,也有许多房屋被战火烧成了灰烬。
百姓们痛哭流涕,哀声四起,战火无情地摧残着岁月。
田野变得荒芜,人烟稀少,村庄破败,连鸟儿都难以找到栖息之地。
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和平的日子,让我们重新整治家园,回到那快乐的土地上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乡间因战争而遭受的破坏,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深切同情,诗中“兵燹灾”指因战乱而引发的火灾等灾难,“屋宇烧成灰”则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后两句则进一步渲染了战争带来的荒凉和破败,以及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给乡间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诗人通过对比战争前后的景象,突出了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也蕴含着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虚构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李暮云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和同情,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控诉和批判,同时也寄托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民情感却是真实而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