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唐·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城中妇子愁唧唧,恨不人人生羽翼。
作者及朝代
沈佺期,唐代诗人,约生于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卒于玄宗天宝五年(746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出狱后复职,迁给事中,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景龙二年(708年),任中书舍人,兼修文馆学士,玄宗即位,贬虢州司马,后任太子少詹事,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史论以为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译文
听说黄龙冈边戍守军,连年打仗不曾回营。
可怜闺中寂寞月儿,夜夜长照汉家军营。
今春少妇相思意,昨夜良人征战情。
深闺中的妻子愁苦哀怨,只恨不能插上翅膀飞到丈夫身边。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闺中少妇思念远征丈夫的愁苦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诗中通过“黄龙戍”、“汉家营”等词语,暗示了战争的频繁和残酷,而“闺里月”、“昨夜情”等则细腻地描绘了少妇内心的孤独和思念。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将闺中少妇的愁苦与远征丈夫的思念相互映衬,使情感表达得更加深沉和强烈,诗人还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如“恨不人人生羽翼”,形象地表达了少妇渴望与丈夫团聚的迫切心情,诗人在用词上也十分讲究,如“闻道”、“频年”、“可怜”、“今夜”等词语,都恰到好处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战争环境密切相关,唐代前期,边疆战事频繁,许多青年男子被征召入伍,远离家乡和亲人,沈佺期作为一位敏感的诗人,对这种现象有着深刻的感受和认识,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和人们的共同心声,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