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父叹息忽不乐,暮年今见持戈斧。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垂老别

唐·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老父叹息忽不乐,暮年今见持戈斧。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春莫匆忙。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四野的战争尚未平息,我已垂老却不得安宁。

子孙们在战场上尽皆阵亡,我又何必独自保全性命!

把拐杖扔出门去,勉强同去的人无不辛酸悲恨。

幸亏牙齿完好无缺,只感到自己的骨髓枯竭空虚。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军远征,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老妻睡在路上哭着为我送行,天气寒冷衣物单薄。

谁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从此以后还有谁更来嘘寒问暖。

我这次去呀定不会回返,还有谁来劝慰你吃饭更添一碗?

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十分坚固,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在太难。

形势与当年邺城之战相比真是相差太远,纵然战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年老还是青壮少年!

想当年我还年轻力壮,却常常犹豫徘徊,无端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积尸遍野草木腥臭,鲜血染红了山川大地。

哪里还有什么乐土?怎么敢再犹豫盘桓!

舍弃了破旧的茅屋,我直哭得悲痛摧心肝!

老父叹息着忽然感到不快乐,晚年竟要手持戈斧上战场。

怎样才能把家书寄到我军,好让我军知道家中老父的苦况,忍心等到明年春天再行军吗?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垂暮之年的老人被迫从军的故事,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中“老父叹息忽不乐,暮年今见持戈斧”一句,表达了老人对晚年被迫上战场的无奈与悲哀。

赏析

这首诗在叙事中抒情,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描绘老人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强烈控诉,诗人也通过老人的口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老父叹息忽不乐,暮年今见持戈斧”一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它生动地刻画了老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也揭示了战争对老年人的残酷迫害,这种对比和反差,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强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杜甫身处战乱之中,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深感痛心疾首,于是写下了这首《垂老别》来反映人民的苦难和对和平的渴望,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杜甫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忧虑的体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