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边塞行
唐·王昌龄
羽旗犹转杏花坞,铁骑先过杨柳桥。
边烽遥映甘泉树,塞雁斜飞瀚海潮。
戍客望乡思白帝,征人回首忆秦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尉,后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尉,因安史之乱,避乱至江南,为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誉,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
羽饰的军旗还在杏花坞上空飘扬,铁骑的部队已经率先通过了杨柳桥,边疆的烽火远远地映照着甘泉宫的树木,边塞的大雁斜飞着穿越瀚海的波涛,戍边的战士望着家乡的方向思念着白帝城,远征的人回首遥想秦关的雄关险隘,黄沙漫天,战士们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但他们发誓:不打败楼兰国,誓不归还。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战争的壮丽景象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首联“羽旗犹转杏花坞,铁骑先过杨柳桥”以鲜明的意象展现了军队出征的壮观场面,羽旗飘扬,铁骑奔腾,杏花与杨柳则增添了画面的柔美与生机,颔联进一步描绘了边疆的辽阔与战争的紧张,烽火连天,大雁斜飞,营造出一种苍茫而悲壮的氛围,颈联转向战士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尾联则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展现了战士们的坚定信念和英雄气概。
赏析
这首诗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以其雄浑壮阔、意境深远而著称,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边塞战争的残酷与壮丽、战士们的英勇与思乡之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首联的“羽旗”与“铁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了军队的威武,又暗示了战争的残酷,颔联的“边烽”与“塞雁”则进一步拓宽了画面的广度,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广袤无垠的边塞之地,颈联的“戍客”与“征人”则通过个人的视角,表达了战士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尾联的誓言则是对战士们英勇无畏、誓死报国的精神的最高颂扬,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对战争的客观描绘,又有对战士情感的细腻抒发,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王昌龄早年赴西北边塞任职期间,当时,唐朝边境战事频繁,王昌龄作为一位有抱负的诗人和官员,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与壮丽,对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思乡之情有着深刻的体会,他创作了这首《边塞行》,以表达对战士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唐朝边疆的紧张局势和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