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朝代:宋代
作者:释绍嵩
日晏霜浓十二月,林疏石瘦第三溪。
寒烟淡淡迷衰草,野色萧萧映夕霓。
作者简介
释绍嵩,南宋时期的僧人诗人,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主要活跃于南宋中后期,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山水,风格清新淡雅,富有禅意,常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来传达内心的感悟与超脱,释绍嵩的诗作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是南宋僧侣诗人中的佼佼者。
译文
时已傍晚,十二月的霜气浓重,树林稀疏,溪边的石头显得格外清瘦,这是第三溪的景象,寒冷的烟雾淡淡地笼罩着枯萎的野草,野外的景色在夕阳的余晖和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萧瑟。
释义
“日晏霜浓十二月”描绘了时间(傍晚)与季节(十二月,即冬季)的特征,以及霜气之重,营造出一种寒冷而清寂的氛围。“林疏石瘦第三溪”则通过林木稀疏、石头清瘦的形象,刻画出冬日溪边的萧瑟景象,第三溪作为特定地点,增添了画面的具体性和诗意。“寒烟淡淡迷衰草,野色萧萧映夕霓”进一步以寒烟、衰草、野色、夕霓等元素,强化了冬日傍晚的荒凉与美丽。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冬日傍晚的溪边风景画,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季节变换中的自然之美,也寓含了诗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诗中“日晏”、“霜浓”、“林疏”、“石瘦”等词语,既是对自然景象的准确捕捉,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清冷与超脱,而“寒烟淡淡”、“野色萧萧”等句,则通过视觉与感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哀愁的意境,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释绍嵩作为一位僧人诗人,其创作往往与修行生活、自然观察紧密相连,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一次山行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对冬日傍晚溪边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在那个时代,文人墨客常通过游历山水、吟咏自然来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超脱,释绍嵩的这首诗正是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