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包含关键词“出处不应违素志,君如得来我归欤”的诗句出自宋代诗人苏辙的《次韵子瞻病中大雪》,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原文:
《次韵子瞻病中大雪》
宋·苏辙
空庭失行路,穷巷掩蓬庐。
重裘不藏暖,病骨欲生寒。
对雪知年尽,从谁借酒樽。
出处不应违素志,君如得来我归欤。
作者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新党,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译文:
空旷的庭院中已经看不清道路,狭窄的小巷里蓬庐(简陋的房屋)被大雪掩盖,厚重的皮衣也无法抵挡寒冷,病弱的身体仿佛要生出寒意,看着漫天大雪,知道一年又要结束了,可是又能从哪里借来酒樽来消愁呢?人生的出处(去留)不应违背自己的初心和志向,如果你(指苏轼)能来,我就和你一起回去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大雪中的景象和诗人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出处(去留)的感慨,诗人身处困境,但坚守初心,希望友人能来共渡难关。
赏析:
这首诗以大雪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寒冷,诗人身处简陋的房屋中,厚重的皮衣也无法抵挡寒冷,这种身体上的寒冷与内心的孤独相互映衬,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诗人通过“对雪知年尽”一句,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在困境中,诗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初心和志向,而是坚守着“出处不应违素志”的信念,诗人以“君如得来我归欤”一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共同面对困境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辙为次韵其兄苏轼病中大雪所作,当时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谪,身处困境,苏辙也受到了牵连,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辙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兄长的思念和对人生去留的感慨,也展现了诗人坚守初心、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去留的感慨,还展现了诗人坚守初心、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