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折剑头
唐·罗隐
岂知剑外雍熙老,收得黄巢折剑头。
堪笑汝南鸡犬辈,冢中随我尽风流。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约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初期,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依附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多抒发个人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懑之情,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也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译文
哪里知道在剑门关外的雍熙老人,竟然收藏到了黄巢起义军折断的剑头,可笑那些汝南王府中的鸡犬之辈(暗指依附权贵、无才无能之人),最终都随着我(或指历史洪流中的英雄豪杰)一同化为尘土,唯有风流事迹流传。
释义
此诗通过“剑外雍熙老”收藏“黄巢折剑头”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末路、历史沧桑的感慨,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其起义军曾席卷大半个中国,但最终失败,雍熙老人收藏折剑头,象征着历史的见证和英雄遗物的珍贵,而“汝南鸡犬辈”则是对那些依附权贵、缺乏真才实学之人的讽刺,暗示他们虽一时得意,但终将随历史消逝,唯有真正的英雄和事迹能够流传。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比“剑外雍熙老”与“汝南鸡犬辈”,诗人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权贵附庸的蔑视,也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感慨,诗中“折剑头”作为象征,既是对黄巢起义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英雄悲剧命运的哀叹,更是对历史循环、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罗隐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诗人一生未得志,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有着深刻的体验和认识,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晚年,回顾自己一生经历和历史沧桑时所作,通过“黄巢折剑头”的典故,诗人既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也寄托了自己对时代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反思,也借古讽今,对当时社会的权贵附庸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