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弄参军无鼓笛,右军池里泛渔舟。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8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兰亭

唐·李峤

独弄参军无鼓笛,右军池里泛渔舟。

山阴路上秋光好,胜似蓬莱第一流。

作者简介

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宰相、文学家,李峤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等职,累迁给事中、中书舍人,参知政事,封郑国公,他前后三次拜相,兼任太子宾客、吏部尚书等职,位极人臣,李峤在文学上造诣颇深,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为“文章宿老”,他的诗作以五言律诗见长,内容多写景物,辞藻华美,对仗工整,是初唐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译文

独自在兰亭边模仿参军舞,却没有鼓笛伴奏,只在王羲之的池塘里泛着小舟,山阴路上的秋色如此美好,简直胜过蓬莱仙境中的一流景致。

释义

“独弄参军无鼓笛”一句,参军舞是古代的一种舞蹈,这里指诗人独自在兰亭边模仿此舞,却无乐器伴奏,营造出一种静谧而自由的氛围。“右军池里泛渔舟”则点明了地点——王羲之的池塘(右军为王羲之的别称),诗人在此泛舟,享受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山阴路上秋光好”描绘了山阴路上的秋色之美,“胜似蓬莱第一流”则通过对比,强调了这里的景色之美,甚至超过了传说中的仙境蓬莱。

赏析

这首诗以兰亭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在兰亭边独舞、泛舟等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诗中“独弄参军无鼓笛”一句,既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自由,又暗示了诗人对世俗喧嚣的摒弃;“右军池里泛渔舟”则通过泛舟这一动作,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敬畏,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首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兰亭的向往和游览有关,兰亭作为古代文人墨客雅集之地,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文人前来游览和题咏,李峤作为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对兰亭自然也有着深厚的情感,在游览兰亭的过程中,他被这里的美景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游兰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通过描绘兰亭的美景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