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辽海篇
明 · 李攀龙
边城落日见苍梧,
如海辽东万里途。
杼轴谁怜空大东,
如山飞挽填辽海。
汉家天子今神武,
不遣麒麟卧故都。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攀龙(1514年-1570年)
朝代:明代
作者简介
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山东历城人,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后七子之一,他自幼聪颖好学,诗文俱佳,尤其擅长七言律诗和绝句,李攀龙的诗歌风格雄浑壮丽,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文学上主张复古,强调模拟古人,与同时代的王世贞等人共同推动了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
译文
边城的落日映照着遥远的苍梧山,
辽东之地万里迢迢如同大海无边。
谁又曾怜惜那大东之地的织女机杼,
沉重的赋税如同山峦般堆积,填满了辽海。
当今的汉家天子英明神武,
决不让贤才像麒麟一样闲置在故都。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辽东边疆的辽阔与荒凉,以及当地百姓因沉重的赋税而遭受的苦难,首句“边城落日见苍梧”以边城的落日和苍梧山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辽阔而苍凉的氛围,次句“如海辽东万里途”进一步强调了辽东之地的广阔无垠,第三、四句“杼轴谁怜空大东,如山飞挽填辽海”则揭示了百姓因沉重的赋税而遭受的苦难,暗含了对朝廷政策的批评,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当今皇上的期望,希望他能英明神武,重用贤才。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辽东边疆的辽阔与荒凉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当地百姓的苦难,诗人以边城的落日和苍梧山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辽阔而苍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诗人通过“杼轴谁怜空大东,如山飞挽填辽海”两句,巧妙地揭示了百姓因沉重的赋税而遭受的苦难,表达了对朝廷政策的批评,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当今皇上的期望和赞美,希望他能英明神武,重用贤才,为百姓谋福利,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边疆地区更是战乱频仍,李攀龙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他深感百姓的苦难和朝廷的腐败,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反映现实、抒发情感,通过描绘辽东边疆的辽阔与荒凉以及百姓的苦难,诗人表达了对朝廷政策的批评和对当今皇上的期望,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展现了李攀龙作为一位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