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
唐·韦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尽日门前照流水,尘缨浑疑濯丸澜。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后入蜀依附王建,曾任前蜀宰相,韦庄的诗风清丽,词作尤为人称道,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译文
回顾历史上的先贤治国与治家,成功往往源于勤俭而衰败则因奢侈,哪里需要琥珀做的枕头才能安眠,又怎能说只有镶嵌珍珠的车子才算豪华?远离朝廷就遇不到青海的骏马,力量用尽也难以拔除蜀地的毒蛇,整天门前流水潺潺,让我这满身尘土的帽缨仿佛也被清澈的流水洗涤干净。
释义
本诗通过对比历史上的兴衰成败,强调了勤俭与奢侈对于国家与个人命运的重要性,诗人以史为鉴,告诫世人应警惕奢侈带来的危害,同时表达了对清廉自守、远离尘嚣生活的向往。
赏析
首联:“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开篇即点明主旨,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国家的兴衰,强调了勤俭与奢侈对于国家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颔联:“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通过反问的方式,进一步批判了奢侈之风,指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奢华,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品德的高尚。
颈联:“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以青海马和蜀山蛇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远离朝廷、力量有限时难以施展抱负的无奈与悲哀。
尾联:“尽日门前照流水,尘缨浑疑濯丸澜。”以流水洗涤尘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清廉自守、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现实社会污浊的批判。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的纷争,对历史的兴衰有着深刻的体会,本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回顾历史,反思现实,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品德修养的追求,尾联中的“尽日门前照流水,尘缨浑疑濯丸澜”也反映了诗人在乱世中寻求心灵慰藉、追求超脱世俗生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