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那知此夜曲,却向故人弹。
愁心只有吴歈觉,更向玲珑仔细听。
作者及朝代
李端,唐代诗人,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唱和,号“大历十才子”。
作者简介
李端生于唐代宗大历年间,自幼聪颖好学,早年曾隐居庐山,师从著名诗僧皎然学习诗文,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著称,尤其擅长描写闺情和山水田园风光,在大历年间,他与卢纶、吉中孚等人齐名,并称为“大历十才子”,李端的诗歌风格独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译文
在那装饰华美的筝前,美丽的玉手拨动着琴弦,想要得到周郎的青睐,故意时常拨错琴弦,哪里知道在这个夜晚,我却在向故人弹奏这首曲子,我心中的愁绪只有吴地的歌声能够察觉,我更加仔细地聆听这玲珑的琴声。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女子在弹奏筝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和内心的愁绪,前两句描绘了女子在华丽的筝前弹奏的场景,后两句则通过“误拂弦”和“向故人弹”等细节,暗示了女子对周郎(即周瑜,此处借指心仪的男子)的思念和对故人的怀念,最后两句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对吴地歌声的共鸣。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弹奏筝时的内心世界,情感真挚而动人,诗人通过“误拂弦”这一细节,巧妙地表现了女子对心仪男子的思念和渴望得到其青睐的心理,通过“向故人弹”和“愁心只有吴歈觉”等句子,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深深怀念和对吴地歌声的共鸣,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有关,李端在唐代宗大历年间生活,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变迁,他早年曾隐居庐山学习诗文,后来步入仕途但并未得到重用,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可能产生了对故人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首诗通过描写女子弹奏筝时的情感变化,寄托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感慨,通过吴地歌声的共鸣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