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叔孙通庙
唐·李商隐
耳顺何为土木勤,叔孙墙屋有前闻。
汉家天子今无恙,不斩将军君不闻。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到了耳顺之年(六十岁)为何还要如此勤于土木建设呢?叔孙通建造的墙屋在历史上早有记载,汉家天子如今安然无恙,但你可知,当年不斩将军的典故吗?
释义
“耳顺何为土木勤”一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叔孙通在晚年仍忙于土木建设的疑惑。“叔孙墙屋有前闻”则指出叔孙通建造墙屋的事迹在历史上早有记载,暗示其行为并非一时兴起。“汉家天子今无恙”一句,表面上是说汉朝天子安然无恙,实际上可能暗含对当时朝政的讽刺。“不斩将军君不闻”则引用了历史上的典故,暗指叔孙通虽曾制定朝仪,但在关键时刻却未能坚持原则,未能阻止刘邦对功臣的杀戮。
赏析
这首诗以叔孙通庙为题,通过对其晚年行为的质疑和讽刺,表达了诗人对朝政的不满和对历史人物的深刻反思,诗中运用了反问、典故等手法,使得诗意更加含蓄深沉,诗人也通过对比和暗示,展现了叔孙通在历史进程中的复杂形象,既肯定了其制定朝仪的贡献,又批评了其在关键时刻未能坚持原则的行为。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诗人对朝政的腐败和官员的贪婪深感不满,因此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愤慨和忧虑,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游览叔孙通庙时,有感于叔孙通的历史事迹和当时朝政的腐败而创作的,通过这首诗,诗人既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刻反思,也寄托了对当时朝政的讽刺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