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唐·杜甫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见故人谈语稀,为感衰容识旧机。
玉貌花容为谁好,况复秦娥逐汉飞。
古来好手吾能说,开元之中三昩绝。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峡水哭行客。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被尊为“诗圣”,他的诗作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面貌,被誉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其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译文
从前有个佳人公孙大娘,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剑光璀灿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收舞时平静,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艺术继承发扬,临邛县有道士鸿都客,能把失去的魂魄招回,为见故人把话题谈稀,为感衰老连声音也变得细微,当年美丽的容貌,为谁娇媚?况且昔日绝代佳人,都已化为汉宫飞燕,自古以来凡是有妙手的我都知道,开元中,公孙大娘的舞姿堪称一绝,当年她在宫中受宠,宫中梨花园观舞者众多,玄宗亲册她为妃子,供养在金鸡障下,玄宗宠爱善跳胡旋舞的安禄山和杨贵妃,不理朝政,终于酿成安史之乱,从此国家动荡不安,至今这祸根难除,梨园的歌舞弟子,已散尽如烟;女乐的舞姿,映寒日而凄清,金粟山玄宗墓前树木已合抱,瞿塘峡水也有行客悲声。
释义
这首诗通过回忆公孙大娘及其弟子舞剑器的精湛技艺,反映了唐代舞蹈艺术的繁荣,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和对现实衰落的感慨,诗中描绘了公孙大娘舞剑器的壮观场面,以及她晚年弟子传承技艺的情景,进而联想到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人才凋零的现状,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公孙大娘舞剑器的精彩瞬间,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舞蹈的动感和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还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相结合,通过公孙大娘及其弟子的遭遇,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诗中还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情感深沉而复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当时杜甫已年近花甲,漂泊西南,他回忆起年轻时在洛阳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的盛况,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长诗,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公孙大娘及其弟子舞剑器技艺的赞赏,更寄托了诗人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和对现实衰落的无奈,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