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船自映行边水,甲马偏嘶战后风。全诗是什么?

春秋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楼船自映行边水,甲马偏嘶战后风。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作者及朝代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作者简介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齐名,他的诗歌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多写边塞风光、将士生活以及思乡之情,风格雄浑豪放,情感真挚深沉,他的宫怨诗也写得极为出色,细腻地描绘了宫中女子的哀怨与无奈。

译文

(针对“楼船自映行边水,甲马偏嘶战后风”两句)

楼船静静地倒映在边疆的河水中,战马在战后风中偏着头嘶鸣。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疆战后的景象,楼船,指古代用于水上作战的大型船只,这里可能代指水军或战舰;甲马,则指披着铠甲的战马,是军队的象征,诗句通过楼船的倒影和战马的嘶鸣,生动地展现了战后边疆的宁静与悲壮,既有战争的痕迹,又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哀思。

赏析

这两句诗以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边疆战后的独特景象,楼船的倒影在静谧的河水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艰辛;而战马的嘶鸣则打破了宁静,让人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痛苦与哀伤,诗人通过这两个细节,巧妙地传达了边疆将士的思乡之情和对战争的厌倦,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创作背景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组诗,可能是在他游历边疆或担任边塞官职期间创作的,当时,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冲突不断,边疆战事频繁,诗人通过这组诗,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同情与敬仰,同时也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这组诗中,“楼船自映行边水,甲马偏嘶战后风”两句,更是以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