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要安闲,身须正定,意在常存守。出自哪首诗?

春秋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定心诀

朝代:宋代

作者:张伯端

心要安闲体正定,

意存常守自惺惺。

坐中得此无拘束,

火候功成道自成。

作者简介

张伯端(公元984年—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真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北宋时天台(今属浙江)人,道教南宗初祖,道教内丹派的重要人物,他自幼博览群书,学贯三教,曾中进士,后因官场失意,弃官归隐,专心致力于道教修炼,著成《悟真篇》等道教经典,对后世道教修炼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内心要保持安闲宁静,身体必须端正安定,

意念要时常存守,保持清醒警觉。

在静坐修炼中若能做到这些,不受外界束缚,

那么火候(修炼的进程)自然成熟,大道自然成就。

释义

这首《定心诀》是张伯端关于道教修炼内心与身体的指导,诗中“心要安闲”强调了修炼时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体正定”则指身体的端正与安定,这是修炼的基础。“意存常守自惺惺”意味着意念要持续存守,保持清醒与警觉,不被杂念所扰。“坐中得此无拘束”描述了修炼者在静坐中达到这种境界后,便能摆脱外界的束缚与干扰。“火候功成道自成”则是对修炼成果的展望,火候在此处比喻修炼的进度与火候的掌握,当修炼到一定程度,大道自然成就。

赏析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体现了道教修炼的核心思想,张伯端通过“心要安闲”、“体须正定”、“意在常存守”三个方面的描述,强调了修炼者在修炼过程中应保持的心态与体态,以及意念的重要性,诗中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与自在的精神境界,即修炼者在达到这种境界后,能够摆脱外界的束缚,实现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创作背景

张伯端在官场失意后,转而投身于道教修炼,致力于探索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他结合自身的修炼经验,写下了这首《定心诀》,旨在指导修炼者在修炼过程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以及如何通过意念的存守来达到更高的修炼境界,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张伯端个人的修炼心得,也体现了道教内丹派修炼的核心思想,对后世道教修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