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景
雷声振谷松涛壮,虹影横空石洞幽。
云气半开千嶂晓,水声终日万峰秋。
仙人已去空遗庙,野客归来独倚楼。
欲问当年兴废事,夕阳无语下西流。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颀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1年左右,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晚年在帮乡隐居,李颀擅长七言歌行和律诗,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有交往,诗名颇盛,他的作品以描写边塞风光和送别之情见长,风格豪放,意境深远。
译文
雷声在山谷间回荡,使松涛显得更加壮阔;彩虹横跨天际,映衬得石洞更加幽深,云雾半开,露出千座山峰在晨光中矗立;水声终日不绝,仿佛万座山峰都在秋天里回响,仙人已经离去,只留下空荡荡的庙宇;野客归来,独自倚靠在楼上,想要询问当年的兴盛与衰败之事,只见夕阳默默地向西流去。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幽静的环境,以及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首联通过“雷声振谷”和“虹影横空”两个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山中的雄浑与美丽,颔联进一步描绘了山中云雾缭绕、水声潺潺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颈联通过“仙人已去”和“野客归来”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尾联则以夕阳西下的景象作为结尾,寓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通过描绘山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得整个画面既壮丽又幽静,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深远和丰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李颀在晚年隐居期间创作的,在历经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后,诗人对过往的岁月产生了深深的怀念和感慨,他通过描绘山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表达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岁月的追忆,诗中也寓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