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尽掬黄河水,濯足莲峰话壮游。的释义

小编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壮游

唐·李颀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万里向安西,孤云度陇愁。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萧条异代不同时,惟有江山似旧知。

何当尽掬黄河水,濯足莲峰话壮游。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颀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开元初年(713年),卒于天宝十年(751年)之后,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归隐,后游两京(长安、洛阳),晚年寓居颍阳,李颀擅长七言歌行和律诗,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尤以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和描写音乐的诗篇著称。

译文

年轻时我怀揣着壮志豪情,相信奋发图强总有时机。

我远赴万里之外的安西都护府,像孤云一样飘过陇山,心中满是忧愁。

寂寞地等待着什么,却每日空自归来。

想要去寻找芳草,却又舍不得与老朋友分别。

当权者谁会对我假以辞色,知音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稀少。

我只应守住寂寞,还是回到故乡,掩上那扇旧园的门扉。

萧条的时代与我不同,只有这江山还像老朋友一样熟悉。

什么时候我才能捧尽黄河之水,在莲峰之下洗脚,与你畅谈壮游的经历。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少年时期壮志未酬的感慨,以及对知音难觅、人生寂寞的无奈,诗中通过描绘自己远赴边疆、孤独归来的经历,以及对故乡和旧友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最后两句“何当尽掬黄河水,濯足莲峰话壮游”更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壮游岁月的怀念,以及对未来重逢、畅谈往事的期盼。

赏析

这首诗以壮游为主题,通过描绘诗人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展现了唐代士人追求理想、面对现实的复杂心态,诗中既有对少年壮志的豪迈描绘,也有对人生寂寞、知音难觅的深刻感慨,诗人通过对比自己远赴边疆的孤独与归乡的寂寞,以及对故乡和旧友的怀念,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深刻认识,最后两句更是以黄河之水、莲峰之景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壮游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重逢的期盼,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李颀在年轻时曾有过远赴边疆的经历,这段经历不仅让他见识了边疆的壮丽风光和艰苦生活,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寂寞,在归乡后,诗人面对故乡的熟悉与陌生、旧友的离散与重逢,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共鸣的佳作,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理想、面对现实的复杂心态和人生境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