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今夜中秋月,独照寒蛩泣细沙。出自哪首诗?

生辉13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中秋月

宋·苏泂

可怜今夜中秋月,独照寒蛩泣细沙。

惆怅南楼无好况,阑干倚遍忆天涯。

作者简介

苏泂,字召叟,约公元1170年前后在世,宋代诗人,与苏轼同为眉山(今属四川)人,但生卒年均不详,他大约生活在孝宗年间,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著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等也有交往,苏泂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悟,有《泠然斋诗集》传世。

译文

今晚的中秋月儿啊,真是令人怜惜,它孤独地照耀着地上寒冷的蟋蟀,在细沙上发出悲泣般的声响,我满怀惆怅地站在南楼上,眼前并无美好的景致,只能一遍遍倚靠着栏杆,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或朋友。

释义

可怜今夜中秋月:表达了诗人对中秋之月孤独高悬的同情与怜惜。

独照寒蛩泣细沙:寒蛩(蟋蟀)在月光下悲鸣,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凄凉。

惆怅南楼无好况:南楼是诗人所在之地,无好况意味着眼前并无令人愉悦的景象。

阑干倚遍忆天涯:诗人反复倚靠栏杆,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或朋友的深切思念。

赏析

这首诗以中秋月为引子,通过描绘月下的孤寂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之情,首句“可怜今夜中秋月”直接点题,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次句“独照寒蛩泣细沙”以寒蛩的悲鸣映衬月光的清冷,进一步渲染了孤独的氛围,后两句“惆怅南楼无好况,阑干倚遍忆天涯”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惆怅与思念,将个人情感与中秋月的景象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苏泂生活在南宋孝宗年间,那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诗人可能因战乱而远离家乡,或因仕途不顺而心生感慨,在中秋这个团圆的日子里,诗人独自登上南楼赏月,却只见孤月高悬,寒蛩悲鸣,心中不禁涌起对远方亲人或朋友的深切思念,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情感内涵和艺术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