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妙悟
宋·释宗杲
妙体堂堂触处彰,快须回首便承当。
千峰顶上无拘束,万象丛中得自由。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
几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幽。
作者简介
释宗杲(1089年-1163年),南宋临济宗高僧,字昙晦,号妙喜,又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他自幼聪颖好学,后出家为僧,成为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重要传人,释宗杲禅师以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为己任,其禅风峻烈,主张“看话禅”,对后世禅宗影响深远,他一生著作颇丰,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等传世。
译文
妙体广大无边,处处彰显其妙用;应当迅速回头,承担这份悟性,站在千峰之巅,没有任何束缚;在万象丛中,获得真正的自由,不向人间争名夺利,只将心事寄托给沙鸥,何时归去青山之外,月光洒满松林,小径自然幽静。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妙悟的深刻体会,首联“妙体堂堂触处彰”描绘了妙悟的广大无边,无处不在;“快须回首便承当”则强调了迅速领悟并承担这份悟性的重要性,颔联“千峰顶上无拘束,万象丛中得自由”进一步阐述了悟后的自在与无拘无束,颈联“不向人间争宠辱”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名利的心态;“只将心事付沙鸥”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尾联“几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幽”以归隐青山、月满松风的幽静景象作结,寓意深远。
赏析
这首诗是释宗杲禅师对禅宗妙悟的深刻体悟和生动描绘,诗人以“妙体”为喻,形象地表达了禅宗悟性的广大无边和无处不在,通过“快须回首便承当”的劝诫,诗人强调了迅速领悟并承担这份悟性的重要性,诗人以“千峰顶上无拘束,万象丛中得自由”的意象,展现了悟后的自在与无拘无束,表达了禅宗追求内心自由、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颈联和尾联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超脱世俗名利的心态和对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释宗杲禅师晚年归隐山林之后,作为禅宗高僧,释宗杲禅师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教化众生,在世俗的纷扰中,他也曾经历过内心的挣扎和困惑,通过长期的修行和体悟,他终于获得了禅宗妙悟的深刻体验,这首诗正是他对自己禅宗修行历程的总结和感悟的体现,在归隐山林之后,他以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将这份感悟融入诗中,以表达对禅宗妙悟的深刻理解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