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沧海
明 · 杨慎
俯视沧溟气欲吞,群山高作万长垣。
浮天无岸沧溟阔,立地有根日月悬。
雄镇东南三楚地,平分南北一天关。
登高壮观天地间,万象森罗入眼前。
作者简介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劝谏,不听,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曾居云南大理等地三十余年,后仍不赦还,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追赠光禄寺卿,谥号“文宪”。
译文
从高处俯瞰大海,气势仿佛要吞没一切,群山高耸如同万道长城,大海无边无际,浮天无岸,广阔无垠;日月高悬,立地有根,光辉照耀,这里是东南三楚之地的雄镇,也是南北分界的天关,登上高处,壮观景象尽收眼底,万象森罗,美不胜收。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俯瞰大海的壮丽景象,首联“俯视沧溟气欲吞,群山高作万长垣”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大海的壮阔和群山的巍峨,颔联进一步描绘大海的广阔无垠和日月的辉煌,颈联则点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是东南三楚的雄镇,也是南北分界的天关,尾联总结全诗,登高壮观,万象森罗,美不胜收。
赏析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为线索,通过描绘大海的壮阔、群山的巍峨以及日月的光辉,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诗中运用了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人也通过描绘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注和忧虑,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慎在云南戍所期间创作的,杨慎因“大礼议”事件被贬谪至云南永昌卫,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并未消沉,而是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在这首诗中,杨慎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注,也寄托了他对自由、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杨慎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