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傅游春得几回,寺门还对海门开。的解释

生辉88个月前

诗词原文

龙兴寺春日

唐·张祜

白傅游春得几回,寺门还对海门开。

半山新雨晚来急,一径落花风送哀。

晴日鸟啼垂柳外,夕阳人语古亭台。

谁怜旧日东林客,头白重来更几回。

作者简介

张祜,字承吉,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卒于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他一生未得显达,早年寓居姑苏(今江苏苏州),后漫游各地,晚年隐居润州鹤林寺,张祜的诗风清新自然,尤善宫词,与杜牧齐名,有“杜紫薇”、“张水部”之称,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寺庙及历史人物,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译文

白居易曾几次来此游春,龙兴寺的大门正对着海门敞开。

半山腰上新雨傍晚时分急促而下,一条小径上落花随风飘散,带着哀愁。

晴朗的日子里,鸟儿在垂柳外啼叫,夕阳西下时,人们在古亭台上交谈。

谁还会怜惜当年东林寺的客人,如今头发已白,还能重来几次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龙兴寺春日的美景,以及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感慨,首联提到白居易曾多次游春于此,点明了地点和人物;颔联通过新雨和落花,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颈联则描绘了晴日鸟啼和夕阳人语的宁静景象;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游龙兴寺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将新雨与落花、晴日与夕阳等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慨相结合,使诗歌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诗人通过对白居易的提及,也表达了对前贤的敬仰和对自己境遇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张祜在漫游各地的过程中,曾多次到访龙兴寺,对这里的景色和氛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春日的一个傍晚,他再次来到龙兴寺,看到眼前的美景和过往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心中不禁涌起无限的感慨,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龙兴寺春日》,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龙兴寺美景的赞美,也寄托了他对人生易老、时光流逝的深深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