掾曹有时不敢归,谓言雨过湿人衣。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9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归园田居·其四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掾曹有时不敢归,谓言雨过湿人衣。

(注:“掾曹有时不敢归,谓言雨过湿人衣”这句并不直接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系列中的任何一篇,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作为创作的一个假设情境,进行解析,原诗中并无此句,以下分析基于假设情境。)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译文

(假设情境下的译文)

长久地离开山岭田野外出游历,肆意放浪在树林和山野间享受着悠闲和愉悦,我试着带着子侄们,拨开丛生的草木,走过荒废的村落,我们在坟墓和土堆间徘徊游走,依稀记得这里曾是人们的居所,废弃的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我向砍柴的人打听:这里的人迁居到哪里去了?砍柴人对我诉说:他们都已去世,再无一人存留,三十年就改换了朝代市邑,这句话可真是一点不虚,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都将归寂于空无,就连那些小官吏们有时也不敢回家,他们担心雨后的道路会打湿衣裳。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诗人回归田园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感慨。“掾曹有时不敢归,谓言雨过湿人衣”一句,借小官吏因雨不敢归家的情景,隐喻了当时社会的复杂与人心的不安。

赏析

这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官吏在雨后的犹豫与担忧,反映了他们身处官场的无奈与疲惫,与诗人所追求的田园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这句诗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以及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创作背景

(基于假设情境的创作背景)

陶渊明在创作《归园田居》系列时,正值东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官场腐败严重,诗人对现实社会深感失望,于是选择回归田园,追求一种简单、宁静的生活,在这首假设的诗中,“掾曹有时不敢归,谓言雨过湿人衣”一句,可能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隐喻和讽刺,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这句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性、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