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凭泉石寄幽心,远泛羚羊得再临。出自哪首诗?

小星13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羚羊峡

清·宋湘

每凭泉石寄幽心,远泛羚羊得再临。

峡口风高秋气肃,水声山色共清音。

云开日出千峰秀,雾散烟收万壑深。

此景此情何处有,人间天上几知音。

作者简介

宋湘(1756-1826),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清代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四川及贵州乡试考官、云南曲靖知府等职,宋湘才华横溢,诗文书画皆精,是清代岭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人物之一,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细腻温婉之作,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常常借着山水泉石寄托自己幽静的心境,远道而来再次游览羚羊峡,峡口的风势强劲,秋意肃杀,水声和山色共同构成了清脆悦耳的声音,云开日出时,千峰秀丽如画,雾散烟收后,万壑幽深莫测,这样的景色和心情哪里还能找到呢?在这人间与天上,又有几人能真正懂得这份情怀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再次游览羚羊峡时的所见所感,首联“每凭泉石寄幽心,远泛羚羊得再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向往,以及再次游览此地的喜悦之情,颔联和颈联则具体描绘了羚羊峡的秋景,包括风高秋气、水声山色、云开日出、雾散烟收等自然景象,展现了羚羊峡的壮丽与幽深,尾联则抒发了诗人对这份美景和心境的珍视,以及知音难觅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羚羊峡的秋景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仿佛身临其境,诗人也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幽静心境的追求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湘在游览羚羊峡时所作,羚羊峡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是一处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宋湘在游览过程中被这里的山水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在清代岭南文学史上,这首诗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