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精庐仿惠山,竹炉清伴片时閒。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9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杂咏

明·文徵明

构筑精庐仿惠山,竹炉清伴片时閒。

茶香袅袅随风散,云影悠悠映日闲。

石径踏霜寻野趣,松窗听雨梦幽兰。

此中真意谁能解,唯有孤灯照影寒。

作者及朝代

作者: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朝代:明代

作者简介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译文

我精心构筑了一座小屋,模仿惠山的景致,竹制的火炉在闲暇时陪伴着我,茶香袅袅升起,随风飘散,云影悠悠,映照在日光下显得格外悠闲,我踏着石径上的霜雪去探寻野外的乐趣,坐在松窗下听着雨声,梦中仿佛闻到了幽兰的香气,这里的真意谁能理解呢?只有孤灯映照着我孤寂的身影。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闲适,首联点题,说明构筑小屋的初衷是模仿惠山的景致,竹炉成为他闲暇时的伴侣,颔联通过茶香和云影的描绘,展现了山居生活的悠闲与自在,颈联则通过踏霜寻趣和听雨梦兰,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尾联则以孤灯照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诗人通过精心构筑的小屋、竹炉、茶香、云影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氛围,诗人也通过踏霜寻趣、听雨梦兰等细节描写,展现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热爱,尾联的孤灯照影,则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使整首诗在宁静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徵明在山居生活中所作,反映了他晚年归隐山林、追求自然之美的生活态度,文徵明一生仕途不顺,晚年更是屡遭贬谪,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坚定了归隐山林的决心,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