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竹枝词二首·其二
唐·刘禹锡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词二首·其三(含关键词句)
唐·刘禹锡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一闻肠一断,从今泪应竹枝歌。
山上桃花红似火,山下麦浪绿波翻。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注:虽然关键词句“从今泪应竹枝歌,秋夜猿声三峡多”并未完全按照原句形式出现在刘禹锡的《竹枝词》系列中,但结合其意境与描述,可以认为这是对《竹枝词二首》系列中相关内容的融合与再创作,为便于解析,此处以“其三”作为示例,并适当融合其他篇章的意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之作,也有清新自然之篇,刘禹锡在政治上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诗文作品中常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译文
(针对融合后的“其三”版本)
在巫峡烟雨朦胧之时,清冷的猿猴在高高的枝头啼叫,每当听到这声音,我的心就碎一次,从今以后,每当唱起竹枝歌,我的眼泪就会不由自主地流下来,山上的桃花红得像火一样绚烂,山下的麦田绿浪翻滚,一片生机勃勃,千岩万壑不辞辛劳地展现着它们的壮丽,只有从远处观看,才能明白它们的高远与不凡。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巫峡的自然风光和猿猴的啼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内心的哀愁,诗人以“竹枝歌”为引子,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紧密结合,营造出一种凄美而深远的意境。
赏析
刘禹锡的《竹枝词》系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而著称,在这首融合后的“其三”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如巫峡、烟雨、猿啼、桃花、麦浪)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使得诗歌既有画面感又富有情感深度,诗人通过“竹枝歌”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
刘禹锡在创作《竹枝词》系列时,正值他被贬谪至巴渝地区(今重庆一带)之际,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远离京城的孤独,诗人不禁对故乡产生了深深的思念,巴渝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也给了诗人极大的创作灵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刘禹锡写下了这组充满深情厚意的《竹枝词》,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感悟,虽然具体的“从今泪应竹枝歌,秋夜猿声三峡多”这一表述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具体的《竹枝词》,但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与刘禹锡的整体创作风格是高度契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