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声
宋·刘克庄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金井梧桐元未觉,画廊蟋蟀已先知。
一川明月疏星淡,两岸芦花夜露微。
此夜相思君不见,白苹红蓼满汀洲。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书法家,他一生仕途坎坷,晚年致力于诗文创作,成就斐然,是南宋后期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细腻温婉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触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金井边的梧桐似乎还未察觉到秋意,而画廊里的蟋蟀却已经预先感知到了秋天的到来,明月高悬,疏星点点,夜色中的两岸芦花在夜露的滋润下更显柔美,在这个夜晚,我深深地思念着你,但你却看不见,只见白苹和红蓼长满了河边的沙洲。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通过梧桐、蟋蟀、明月、芦花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金井梧桐元未觉,画廊蟋蟀已先知”一句,通过对比梧桐和蟋蟀对秋意的感知,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敏感与细腻。
赏析
这首诗以秋声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中“萧萧梧叶送寒声”一句,以梧桐叶落的声音开篇,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而“金井梧桐元未觉,画廊蟋蟀已先知”一句,则通过对比梧桐和蟋蟀对秋意的感知,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敏感与细腻,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优秀的秋日思乡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刘克庄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异乡,远离故乡和亲人,内心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秋天的到来,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秋声》诗,以表达对故乡的深深思念,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自然之中,使全诗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