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七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河渐近鹊桥时,一夜风吹斗柄移。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注:“天河渐近鹊桥时,一夜风吹斗柄移。”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杜牧的某一完整诗篇,而是根据杜牧及其他诗人关于七夕的描写融合而成,用以描绘七夕时节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首假想的“七夕”诗中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以俊爽峭健、明丽隽永著称,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内容多咏史抒怀,艺术上构思精巧,语言凝炼,风格俊爽清丽。
译文
银色的烛光映照着清冷的画屏,我手持轻盈的丝绢小扇扑打着飞舞的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水,我静卧在床上遥望着天空中牵牛与织女的星辰,当天河渐渐靠近,预示着鹊桥相会之时,一夜的风吹过,北斗星的斗柄也悄然移动,想到离别后还有漫长的岁月等待,我不禁怅然若失,比起那每年一度相会的河鼓星(即牵牛星),我们的离别似乎更加漫长而无奈。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七夕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感慨以及对离别与相聚的深刻思考,前两句通过“银烛”、“秋光”、“轻罗小扇”、“流萤”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幽静的氛围;后两句则直接点出七夕的主题,通过“天河渐近鹊桥时”、“一夜风吹斗柄移”等句,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牛郎织女相会的紧迫性,最后以“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抒发诗人对人生离别与相聚无常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巧妙地将七夕的民俗传说与个人的情感体验相结合,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爱情、时间与人生的独特见解,诗中“天河渐近鹊桥时,一夜风吹斗柄移”两句,既是对七夕时节天文现象的生动描绘,也寓意着时间的无情流逝与人生的短暂相聚,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结合杜牧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可以推测他可能会在这样的传统节日里,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自己对人生、爱情与时间的感慨,杜牧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思考,这些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七夕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然也成为了他抒发情感、寄托思绪的重要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