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东山美景
朝代:清代
作者:佚名(假设为清代无名氏所作)
吴趋祇誇金阊丽,
何如震泽东山美。
碧水绕村流翠影,
青山映日展芳菲。
渔舟唱晚归帆远,
牧笛吹寒落日微。
此地风光无限好,
何须远游觅仙晖。
作者简介
由于本诗作者为佚名(即无名氏),我们无法提供确切的作者生平及背景信息,但根据诗风和用词,可以推测此诗可能出自清代某位热爱自然、擅长描绘山水之美的文人之手,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诗词创作繁荣,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译文
吴地的人们只夸耀金阊的繁华美丽,
哪里比得上震泽湖畔东山的秀丽风光?
碧绿的河水环绕着村庄流淌,映出翠绿的树影,
青山在阳光的照耀下展现出芬芳的美景。
傍晚时分,渔舟唱着歌儿归帆远去,
牧童吹着寒冷的笛声,落日余晖渐渐消散。
这里的风光无限好,
何必远游去寻找仙境的光辉呢?
释义
吴趋:指吴地(今江苏一带)的风尚或习俗。
金阊:古代苏州的城门名,也泛指苏州的繁华地带。
震泽:太湖的古称。
东山:位于太湖之滨的东山风景区,风景秀丽。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吴地金阊的繁华与震泽东山的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向往,诗中描绘了东山的碧水青山、渔舟唱晚、牧笛吹寒等生动画面,展现了东山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风光,诗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东山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人也通过“何须远游觅仙晖”一句,表达了对家乡美景的自豪和满足。
创作背景
虽然无法确定具体的创作背景,但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清代某个时期,作者游历或居住于东山附近时所作,面对东山的秀丽风光,作者心生感慨,遂写下此诗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热爱,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繁华与自然的不同追求和价值取向,在繁华与喧嚣之中,人们往往更加向往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这首诗正是对这种向往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