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晚筑场多识赐,早年陋巷屡空回。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13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岁暮杂感

宋·陆游

岁晚筑场多识赐,早年陋巷屡空回。

青衫落落穷居后,白发萧萧老病来。

世事悠悠浑似梦,人情薄薄只如灰。

灯前独坐心无著,却看前山月半开。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译文

到了年末,我在田间筑场收获粮食,这才意识到丰收的恩赐;回想早年,我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常常因为贫穷而空手而归,自从穿上青衫(象征仕途)后,我穷困潦倒地生活;如今白发苍苍,疾病缠身,已至暮年,世事如梦般飘渺不定,人情则像灰烬一样淡薄,独自坐在灯前,心中无所挂念,只看见前山的月亮已经半开。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实境遇的感慨,首联通过对比“岁晚筑场”的丰收与“早年陋巷”的贫困,展现了诗人从贫困到稍有收获的人生历程,颔联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仕途不顺、晚年病弱的凄凉景象,颈联以“世事悠悠”和“人情薄薄”概括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现实,尾联则表现了诗人面对这一切时的淡然与超脱,独自在灯前静坐,心境平和,只关注眼前的自然美景。

赏析

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世界的冷静观察,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诗人巧妙地展现了自己从贫困到稍有收获、再到晚年病弱的人生轨迹,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世事人情的深刻体悟,尾联的“心无著”和“月半开”则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与超脱,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陆游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疾病缠身,面对这样的现实境遇,诗人不禁回忆起自己早年的贫困生活和后来的仕途经历,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世界的冷静观察,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超脱,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