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绝微言大义乖,六经犹幸出残灰。的解释

梦梦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经烬

宋·刘克庄

圣绝微言大义乖,六经犹幸出残灰。

秦人点燎求真意,汉室传经得几才。

涸辙遗鲋空悲泣,覆巢完卵更惊猜。

儒冠误尽平生志,悔读人间万卷书。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颇高,是南宋后期文坛的领袖人物之一,刘克庄的诗风多变,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深沉哀婉之作,其词作亦独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圣人的微言大义已经断绝,幸好六经还能从秦火的灰烬中幸存,秦人焚书以求真意,却使得儒家经典几乎灭绝;汉室传经虽得几才,但儒学的传承已大不如前,如同涸辙中的遗鲋只能空自悲泣,又如覆巢之下的完卵更添惊恐猜疑,我因儒冠而误尽平生志向,现在后悔读了人间的万卷书。

释义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儒学经典在秦火中遭受重创的哀叹,以及对儒学传承在汉室虽有所恢复但仍显衰微的忧虑,诗中“圣绝微言大义乖”一句,指出了圣人微言大义的断绝;“六经犹幸出残灰”则庆幸六经还能从秦火的灰烬中保存下来,后四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儒学传承的艰难和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悔恨。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儒学经典在秦火中的劫难以及汉室传经的艰辛,诗人以“涸辙遗鲋”和“覆巢完卵”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儒学在秦火后的悲惨境地和汉室传经时的惊心动魄,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因儒冠而误尽平生志向的悔恨之情,这种情感与对儒学经典的珍视和忧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南宋时期儒学传承的艰难处境有关,南宋时期,儒学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仍然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困境,刘克庄作为南宋后期的文坛领袖之一,对儒学经典和儒学传承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认识,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儒学经典在秦火中遭受重创的哀叹和对儒学传承在汉室虽有所恢复但仍显衰微的忧虑之情,也反映了诗人自己因儒冠而误尽平生志向的悔恨和无奈之情,这种情感与南宋时期儒学传承的艰难处境相呼应,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