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铜为镪山仍在,煮水成盐海未枯。的释义

生辉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铸山煮海

朝代:宋代

作者:释绍嵩

铸铜为镪山仍在,煮水成盐海未枯。

万里风烟通蜀道,千年人物出吴都。

楼台错落迷云树,鼓角喧阗震海隅。

此地繁华如锦绣,何须更问帝王都。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平事迹不详,活跃于南宋中后期,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情,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虽然他的名气不如一些大文豪响亮,但其作品仍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译文

把铜铸成钱币而山峦依旧存在,煮海水成盐而大海并未干涸,万里风烟连接着通往蜀地的道路,千百年来杰出人物辈出,皆出自吴都(今江苏苏州一带),楼台错落有致,云雾缭绕中的树木若隐若现,鼓角之声震耳欲聋,响彻海角天涯,这里的繁华景象如同锦绣一般,哪里还需要再去询问那帝王之都的繁华呢?

释义

“铸铜为镪山仍在,煮水成盐海未枯”两句,以铸铜成钱、煮海为盐为喻,形容当地经济繁荣、资源丰富,同时暗示这种繁荣是可持续的,不会因资源枯竭而衰败。“万里风烟通蜀道,千年人物出吴都”则进一步描绘了该地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楼台错落迷云树,鼓角喧阗震海隅”两句,则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生动描绘了当地的繁华景象。“此地繁华如锦绣,何须更问帝王都”则是对前面描绘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当地繁华景象的赞美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深厚以及自然风光的秀丽,诗人以铸铜成钱、煮海为盐为引子,巧妙地引出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景象,通过描绘通往蜀地的道路和吴都的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突出了该地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人文积淀,诗人以“此地繁华如锦绣,何须更问帝王都”作结,既表达了对当地繁华景象的赞美之情,又隐含了对帝王之都繁华的淡泊态度,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由于历史资料有限,我们无法得知确切的创作时间和地点,但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游历某地时,被当地的繁华景象所触动,从而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诗人通过对当地经济、文化、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当地繁荣景象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侧面。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