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诗·吴
唐·胡曾
灭项诛秦始剖符,
江东千里尽封吴。
汉家天子今无恙,
何得思归不斩头。
作者简介
胡曾(约839—?),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曾在剑南西川节度使幕中任职,后为路岩、高骈诸人幕僚,胡曾特别擅长咏史诗,著有《咏史诗》三卷传世。《全唐诗》共录其诗一卷。
译文
消灭了项羽、诛杀了秦朝的始皇帝之后,开始分封诸侯,江东的千里之地全部被封给了吴国,汉家的天子如今安然无恙,为何(吴国的将领)想要归乡却不被斩首呢?
释义
灭项诛秦:指项羽和秦朝被灭的历史事件。
始剖符:指刘邦建立汉朝后,开始分封诸侯王。
江东千里尽封吴:江东的大片土地被封给了吴国。
汉家天子:指汉朝的皇帝。
何得思归不斩头:为何想要归乡却不被处以斩首之刑,暗指吴将不归顺汉朝的后果。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楚汉相争及汉朝初年的分封制度,首句“灭项诛秦始剖符”,既点明了历史背景,又引出了分封诸侯的主题,次句“江东千里尽封吴”,则具体描述了江东地区被封给吴国的史实,后两句“汉家天子今无恙,何得思归不斩头”,则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吴将不归顺汉朝的谴责,同时也隐含了对汉朝中央集权的维护。
胡曾的咏史诗,往往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和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这首诗也不例外,它以精炼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楚汉相争及汉朝初年的历史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胡曾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的现象日益严重,胡曾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这种现象深感忧虑,他通过咏史诗的形式,借古讽今,表达了对中央集权削弱的担忧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这首诗中的“汉家天子今无恙,何得思归不斩头”,既是对汉朝中央集权的维护,也是对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现象的批判,通过这首诗,胡曾希望唤起人们对国家统一的重视,共同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