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夜江景
唐·杜荀鹤
松绕城头风瑟缩,江浮山外气阴森。
孤舟夜泊寒沙外,野阔天长月半明。
渔火疏疏惊宿鸟,客愁缕缕入秋心。
谁人知我此时意,独倚危樯听水音。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晚唐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举不第,后曾入淮南节度使幕府,担任过一些小官职,杜荀鹤的诗风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与同时期的聂夷中、贾岛齐名,有“苦吟诗派”之称,他的诗作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松树环绕着城墙头,寒风瑟瑟吹过;江水在山的另一边浮现,气氛阴森,孤独的船只夜晚停泊在寒冷的沙滩上,原野辽阔,天空高远,月亮半明半暗,稀疏的渔火惊扰了栖息的鸟儿,客居他乡的愁绪缕缕涌上心头,谁能理解我此刻的心情呢?只能独自倚靠在高高的桅杆上,聆听江水的声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江边的凄清景象,通过松树、江水、孤舟、渔火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孤寂、阴森的氛围,诗人以“松绕城头风瑟缩”开篇,点明了季节和天气,接着用“江浮山外气阴森”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阴森,后两句则通过孤舟夜泊、野阔天长、渔火惊鸟等细节,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愁绪。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秋夜的江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诗人通过“松绕城头”、“江浮山外”等景象,构建了一个广阔而深远的空间背景,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风瑟缩”、“气阴森”等词语,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孤舟夜泊”、“客愁缕缕”等细节,将自己的孤独和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荀鹤仕途不顺、漂泊异乡之时,诗人身处异乡,面对秋夜的江景,不禁触景生情,将自己的孤独和愁绪融入诗中,通过描绘秋夜的江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