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劳生世味捐都尽,腐鼠相猜更不辞。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曲折,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作者简介
李商隐自幼聪颖,文思敏捷,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但在仕途上,他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历经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晚唐社会的动荡和衰落,也表达了他个人的苦闷和追求。
译文
我本来像高洁的蝉一样难以饱腹,徒劳地怨恨鸣叫又白费声音,五更时疏落的叫声几乎断绝,满树的碧绿却毫不留情,官职卑微像梗木四处漂泊,家乡田园早已荒芜杂草丛生,我一生劳碌奔波,世俗的滋味早已抛尽,连那腐鼠般的猜忌也不辞别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咏蝉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蝉因高洁而难以饱腹,诗人以此自比,表达了自己因才高行洁而不得志的悲愤,五更时蝉的叫声稀疏欲断,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和绝望;而满树的碧绿却毫不留情,暗喻世态炎凉,人情冷漠,诗人还通过“薄宦梗犹泛”和“故园芜已平”两句,表达了自己漂泊无依、家园荒芜的凄凉境遇,最后两句“劳生世味捐都尽,腐鼠相猜更不辞”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猜忌的蔑视。
赏析
这首诗以蝉为喻,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慨,诗人通过蝉的鸣叫和境遇,巧妙地映射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和揭露,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特别是最后两句“劳生世味捐都尽,腐鼠相猜更不辞”,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彻底厌倦和对猜忌的坚决拒绝,显示出他高洁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因卷入牛李党争而仕途坎坷,生活困顿,他深感自己像高洁的蝉一样难以饱腹,又因才高行洁而遭受猜忌和排挤,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对社会的感慨,通过咏蝉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和对高洁人格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