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惊尘多难日,百年清夜独醒时。全诗是什么?

梦梦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独醒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四海惊尘多难日,百年清夜独醒时。

梦中失哭儿呼我,灯下披衣坐填词。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著名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早年曾赴日留学,后历任驻日、英、美等国使馆参赞、总领事等职,亲身经历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黄遵宪的诗作风格独特,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爱国情怀,被誉为“诗界革命”的巨擘。

译文

在这四海动荡、战乱频仍的艰难时刻,我独自在漫长的夜晚清醒着,梦中失去儿子而痛哭,醒来后却只能独自在灯下披衣填词,以寄托哀思。

释义

四海惊尘多难日:形容国家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百年清夜独醒时:指作者在漫长的夜晚独自清醒,思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

梦中失哭儿呼我:表达了作者失去亲人的悲痛,梦中仍呼唤着逝去的儿子。

灯下披衣坐填词:通过填词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是黄遵宪在国家动荡、个人遭遇不幸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通过“四海惊尘多难日”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而“百年清夜独醒时”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独自清醒的痛苦,后两句“梦中失哭儿呼我,灯下披衣坐填词”更是将个人的悲痛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清时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甲午战争的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以及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等事件,使得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黄遵宪作为一位有着深厚爱国情怀的外交家和诗人,他亲身经历了这些历史事件,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个人也遭遇了不幸,失去了亲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