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全诗原文如下:
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唐·杜甫 亭晚人疏静,池凉树影清。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高帘白日映,微雨好风生。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平。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傍晚时分,水亭边人迹稀少显得格外宁静,池塘的水也显得清凉,树影婆娑,一片清幽,漫长的夏日里,江边的村庄风和日丽,屋檐下的燕雀已经筑巢生子,高高的帘幕遮挡不住白日的阳光,微风细雨带来丝丝凉意,更何况我本就心情烦乱疲倦,更加渴望时局能够平定下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水亭边傍晚的宁静景象,以及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中“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两句,生动地表现了夏日江村的宁静美好和自然界的生机勃勃。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水亭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烦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中“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两句,不仅描绘了夏日江村的宁静美好,也暗示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而“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平”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华州(今陕西华县)任司功参军时所作,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期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杜甫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通过描绘水亭边的自然景象,寄托了自己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时局的忧虑,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的生活状态和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