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竹渠
唐·韦庄
淇园竹下人初骇,郑国渠成运自通。
碧水澄潭千丈深,清风拂面万竿空。
寒烟袅袅侵苍翠,夜月娟娟映素红。
莫道此中无胜境,人间何处觅仙踪。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根据关键词进行创作及解析,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韦庄写过此诗。)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韦庄还是“花间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词作婉约细腻,情感丰富。
作者简介
韦庄生于晚唐,历经战乱,对民生疾苦有深刻体会,他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韦庄不仅在诗词创作上成就斐然,还在史学、音乐等领域有所建树,是晚唐至五代时期文坛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译文
淇园竹下的人们初见时感到惊讶,郑国渠建成后水运自然畅通无阻,碧绿的潭水深达千丈,清风拂过,万竿竹子摇曳生姿,寒烟袅袅,侵润着苍翠的竹林,夜月皎洁,映照着素雅的红花,不要说这里没有美丽的景致,人世间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仙境呢?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淇园竹下的景象和郑国渠的建成,展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和谐共生,淇园竹下的清幽与郑国渠的便利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竹林的清幽、潭水的深邃、清风的拂面、寒烟的侵润、夜月的皎洁等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赏析
本诗以淇园竹和郑国渠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将淇园竹下的清幽与郑国渠的便利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人还通过寒烟、夜月等意象的描绘,进一步烘托了竹林的清幽和渠水的澄澈,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假设韦庄在创作此诗时,正值他游历淇园和郑国渠一带,被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所深深吸引,他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将所见所感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充满诗意和美感的佳作,韦庄也可能借此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