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是人间慈孝事,□□□□□□□。全诗是什么?

风云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思母

宋·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等是人间慈孝事,此身漂泊更依谁。

作者及朝代

作者:与恭,字行己,号懒禅,南宋末期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诗才横溢,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及对世态的感慨。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与恭生活在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他身为僧人,却心系红尘,其诗作常流露出对人间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亲情的无限眷恋,与恭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尤以表达母子情深之作最为人称道。

译文

寒霜打落了芦花,泪水沾湿了衣裳,母亲已白头,再也不能倚靠在柴扉旁,去年五月黄梅时节,我曾典当袈裟,只为换得米粮回家供养,同样是人间慈爱与孝顺的事情,如今我漂泊无依,还能依靠谁呢?

释义

霜殒芦花泪湿衣:描绘了深秋时节,芦花凋零,诗人因思念母亲而泪湿衣襟的情景。

白头无复倚柴扉:表达了母亲年迈去世,再也不能倚靠在自家柴门前的遗憾与悲伤。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回忆了去年黄梅雨季,为了生计,诗人不得不典当自己的袈裟来换取米粮回家的艰辛。

等是人间慈孝事,此身漂泊更依谁:强调了慈孝是人间共有的美德,但诗人自己漂泊无依,深感无助与孤独。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逝去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自身漂泊生活的无奈,前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孤独感,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与恭作为一位僧人,虽然身处佛门,但心系红尘,对人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很可能是在他母亲去世后,诗人独自漂泊异乡,面对生活的艰辛与孤独时所作,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诗人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感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现实状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