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中秋对月
宋·赵蕃
人远祗同千里月,天高谁放一轮秋。
他年此夜应相忆,共听鸿雁度陇愁。
作者及朝代
赵蕃(1140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南宋文学家、诗人,他生于江西上饶,是南宋中期著名的文学家,与刘克庄、韩淲等人有深厚的文学交往,赵蕃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感悟,是宋代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作者简介
赵蕃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他的诗作在南宋文坛上享有较高声誉,赵蕃不仅擅长诗歌,还精通经学,对《诗经》、《楚辞》等古典文学有深入研究,他的文学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观察,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译文
远方的亲人只能与我共同仰望这千里之外的明月,高高的天空中是谁放出了这一轮秋月?未来的某个中秋之夜,我们或许会彼此思念,共同聆听那鸿雁飞过山岭时的哀愁叫声。
释义
首句“人远祗同千里月”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相隔千里,但都能共同看到天上的明月,寄托了诗人的相思之情,次句“天高谁放一轮秋”则是对秋月的赞美与好奇,诗人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思索,后两句则是对未来相聚的期盼与对当下分离的无奈,通过鸿雁的意象,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表达。
赏析
这首诗以中秋之月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诗人通过“千里月”与“一轮秋”的描绘,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紧密结合,营造出一种既宏大又细腻的情感氛围,诗中“人远”与“天高”的对比,不仅突出了空间的广阔与距离的遥远,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而“共听鸿雁度陇愁”一句,则通过鸿雁的意象,将个人的情感扩展到更广阔的自然与社会背景中,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与丰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赵蕃在异乡漂泊或远离家乡之时,中秋佳节本是团圆之日,但诗人却身处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因此产生了深深的思乡之情,诗人通过描绘中秋之月与鸿雁南飞的景象,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盼,这首诗也反映了赵蕃作为一位漂泊文人的内心世界与情感追求。
《中秋对月》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佳作,通过中秋之月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与对未来的期盼,赵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与深厚的文学功底,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紧密结合,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诗意与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