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刘沧
岩扉不掩山家静,药盏常携野客闲。
药盏不曾三日歇,柴门常用两重关。
白云半岭迷松径,秋水一溪横竹园。
此地只应容野老,外人终日觅神仙。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一带),他活动于晚唐时期,以诗名世,但传世作品不多,刘沧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绘山水田园及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译文
山居的门户并不遮掩,山中人家显得格外宁静;我常常带着药盏,与山野间的客人共度闲暇时光,药盏里的药汤几乎没有停歇过三日,柴门则常常是两重紧闭,以防外界打扰,白云缭绕在半山腰,迷蒙了松树小径;秋水潺潺流过竹园,形成一条小溪,这样的地方只适合容纳山野老人居住,外界的人整天都在寻找神仙,却不知神仙就住在这里。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闲适,首联点明山居环境的幽静,颔联通过“药盏不曾三日歇”和“柴门常用两重关”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养生之道的重视以及对外界纷扰的隔绝,颈联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山居环境的优美与和谐,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与自得,以及对世俗追求神仙的讽刺。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人通过药盏、柴门、白云、秋水等意象,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自然之美的隐居世界。“药盏不曾三日歇”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健康的重视,也暗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执着追求,而“柴门常用两重关”则体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对外界纷扰的排斥,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晚年的隐居生活有关,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许多文人墨客选择隐居山林,以逃避现实社会的苦难,刘沧可能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了隐居山林的生活方式,这首诗正是他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社会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