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宋·苏轼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竹影拂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枝将何为。
乌鹊绕树惊未已,飞鸿入海长相忆。
寒灯独照孤吟客,清夜长吟万籁收。
此君知我意,对景长相守。
寂寥人不见,清绝似吾友。
若知饥溺共天下,肯控崔嵬兀敝裘。
寒天日暮倚修竹,疑是故人来相顾。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如果知晓天下人都在饥饿与困苦中挣扎,又怎会愿意穿着破旧的皮衣去攀登那险峻的高山呢?
释义
“若知饥溺共天下,肯控崔嵬兀敝裘”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天下苍生疾苦的深切关怀,诗人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如果了解世间百姓的饥饿与困苦,就不会去追求个人的安逸与名利,而是愿意放弃一切去帮助他们。“饥溺”比喻百姓的困苦,“崔嵬”形容山高大雄伟,这里比喻追求名利的高位,“兀敝裘”则形容穿着破旧的衣服。
赏析
这两句诗是苏轼在咏竹时,借竹言志,表达了自己对天下苍生的关怀和对个人名利的淡泊,诗人以竹为友,以竹自喻,通过竹子的高洁、坚韧、谦逊等品质,寄托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和道德理想,诗人也通过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那些只知追求个人名利而不顾百姓疾苦的人的批判和讽刺,这两句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寓意深刻,是苏轼诗歌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创作的,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苏轼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对百姓的疾苦深感关切,他在诗中借竹言志,表达了自己对天下苍生的关怀和对个人名利的淡泊,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苏轼作为一位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