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遇仙诗
唐·吕岩(吕洞宾)
汉家天子学神仙,曾遇真人耳过肩。
从此丹台名永注,不须辛苦向尘缘。
作者简介
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是唐代著名的道士,后被道教尊为八仙之一,传说中他游历四方,行侠仗义,常显化救助世人,且精通剑术与道法,留下许多神奇的传说,吕洞宾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是道教文化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译文
汉朝的天子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学习神仙之道,
曾经有幸遇到一位真人,其耳朵竟能垂至肩头(象征高寿或仙人之姿)。
自那以后,他的名字便永远镌刻在仙家的名册之上,
无需再为尘世间的纷扰与情缘而辛苦奔波。
释义
此诗通过描述汉家天子遇仙的故事,表达了对于神仙生活的向往和对超脱尘世的渴望,诗中“耳过肩”的真人形象,是道教中常见的仙人特征,象征着超凡脱俗与长寿,而“丹台名永注”则意味着得道成仙后,将永享仙界的荣耀与安宁,不再受人间烦恼所累。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汉家天子遇仙得道的画面,充满了浓厚的道教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如“耳过肩”的真人形象,增强了诗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使读者仿佛能亲眼目睹那超凡脱俗的一幕,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神仙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烦恼的厌倦,体现了道教追求自然、超脱的哲学思想。
创作背景
吕洞宾作为道教的重要人物,其创作多受道教思想影响,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游历四方、传播道教教义的过程中,有感于世人对于长生不老、超脱尘世的追求而创作的,通过描绘汉家天子遇仙得道的传奇故事,吕洞宾旨在传达道教关于修行得道、超脱生死、追求永恒的理念,同时也寄托了作者自身对于神仙生活的向往和对于道教理想的追求。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吕洞宾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关于他的许多传说和故事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这首诗也不例外,在解读这首诗时,我们既要欣赏其文学价值,也要理解其背后的道教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