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他时有客来登览,应记当年老使君。
(注:“他时有客来登览,应记当年老使君”并非苏轼《题西林壁》原诗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创意性融入,构建一首假想的“扩展版”《题西林壁》,原诗只有前四句,后两句为本次创作所加。)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赋均有很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将来如果有客人来此登山游览,应该会记得当年那位年迈的使君(指苏轼自己)也曾在此留下足迹。
释义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通过“他时有客来登览,应记当年老使君”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访客可能追忆自己的期待。
赏析
苏轼的《题西林壁》原诗以庐山为题材,通过描绘庐山的多姿多态,表达了诗人对事物认知的深刻哲理,而本次加入的“他时有客来登览,应记当年老使君”两句,则进一步增添了诗歌的情感色彩,使整首诗既有哲理的深度,又有人情的温度,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也寄托了对未来世代的期许,使整首诗在哲理与情感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创作背景
虽然“他时有客来登览,应记当年老使君”并非苏轼原句,但我们可以假设这是苏轼在游览庐山、题写《题西林壁》之后,有感而发,即兴添加的两句,苏轼一生多次被贬,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善于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灵感,抒发自己的情感与哲思,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借庐山之景,抒发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未来可能的追忆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