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别董大二首·其一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别董大二首·其二
唐·高适
十里黄云白日暗,北风吹雁度陇愁。
莫学游侠儿轻薄,空负青春好年华。
锦城不似还家乐,姑置行藏莫问天。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注:“锦城不似还家乐,姑置行藏莫问天”这句并非直接出自高适已知的《别董大二首》中的任何一首,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第二首的构想中进行分析,历史上并无此确切原文,以下分析基于假设情境。)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王之涣、王翰等被后人誉为“边塞四诗人”,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译文
(假设情境下的译文)
远离了繁华的锦城,那里虽美却不及归家的安乐,
暂且放下个人的行止与抱负,不要去问天意如何。
大丈夫志在四方,即便相隔万里,也如同邻居般亲近。
释义
“锦城不似还家乐”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认为再美的外界也比不上家的温暖与安宁。“姑置行藏莫问天”则体现了诗人的一种豁达态度,即个人的进退得失不必过分依赖天意,应顺其自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赏析
此句融合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锦城的繁华与家的温馨,展现了诗人内心对于归属感的渴望。“姑置行藏莫问天”一句,又透露出诗人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豁达人生观,鼓励人们在面对人生起伏时,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外界所动。
创作背景
(基于假设情境)
此诗可能创作于高适晚年,当他历经仕途坎坷,游历四方之后,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在送别友人之际,诗人不禁回想起自己多年的漂泊生涯,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他也意识到,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心中有家,有志向,就能克服一切困难,与远方的朋友心灵相通,如同比邻而居,这种情感与哲思的融合,使得这首诗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