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变体(含关键词)
赤伏运衰功莫就,皇纲力振命先徂。
龙旗翻影日色暮,凤辇寂寥尘已芜。
古殿荒凉遗像在,空庭寂寞野花孤。
千秋万代兴亡事,都付渔樵话晚图。
(注:此变体为根据题目要求及原诗风格虚构,非李商隐原作)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咏史诗也多有深刻见解,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变体部分)
赤伏(指汉朝的火德运数)衰败,功业难以成就;
皇纲(指国家的法度、纲纪)虽奋力振作,但命运却先一步消逝。
龙旗在夕阳下翻飞,日色已暮;
凤辇寂寥,尘土已荒芜。
古老的宫殿荒凉,遗像仍在;
空旷的庭院寂寞,野花孤独。
千秋万代的兴亡之事,都付给了渔樵在傍晚时分的闲谈中。
释义(变体部分)
这首诗通过描绘汉朝衰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感慨,赤伏运衰,暗示汉朝的火德已尽,功业难以继续;皇纲力振,却命先徂,说明尽管有人试图挽救国家,但命运却不允许,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描绘了国家衰败后的凄凉景象,古殿荒凉,空庭寂寞,一切都已逝去,诗人将千秋万代的兴亡之事付诸渔樵的闲谈,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无奈和感慨。
赏析(变体部分)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汉朝衰败后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感慨,诗人通过对比赤伏运衰与皇纲力振的失败,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无情和命运的不可抗拒,诗人也通过描绘古殿荒凉、空庭寂寞等景象,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将千秋万代的兴亡之事付诸渔樵的闲谈,既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无奈和感慨,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虚构)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游览古迹时,有感于汉朝的兴衰历史而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汉朝衰败后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感慨和对历史沧桑的无奈,诗人也借古讽今,暗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危机,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