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讲经台
唐·韦蟾
石室开金箓,天坛扫玉尘。
岁岁谈经今几会,伫看舌本长莲华。
空阶有鸟迹,香篆起龙文。
欲问灵丹药,何山访隐君。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蟾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多描写山水景色和宗教氛围,反映出唐代士人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感悟,韦蟾虽不如李白、杜甫等大家般广为人知,但其作品在唐代诗坛上仍占有一席之地。
译文
在石室中开启了金箓道场,天坛上清扫了玉尘。
年年岁岁谈论经文,如今已不知开了多少场法会,期待着看到讲经人的口才如同莲花般绽放。
空旷的台阶上留有鸟儿的足迹,香炉中升起的香烟形成了龙形的图案。
想要询问那灵验的丹药,该去哪座山寻找那隐居的仙人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讲经台上的宗教氛围和自然景观,通过“石室开金箓,天坛扫玉尘”等句,展现了讲经前的庄严准备,而“岁岁谈经今几会,伫看舌本长莲华”则表达了诗人对讲经人口才的赞赏和期待,后两句则通过描写空阶鸟迹和香篆龙文,进一步渲染了讲经台的神秘和宁静,同时流露出诗人对灵丹药和隐君子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讲经台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唐代宗教文化的繁荣和士人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诗人通过“石室”、“天坛”、“金箓”、“玉尘”等词语,构建了一个庄严而神秘的宗教世界,而“岁岁谈经今几会,伫看舌本长莲华”则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对讲经人口才的赞美,又暗示了宗教教义对人心的启迪和净化。
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来烘托讲经台的氛围,如“空阶有鸟迹,香篆起龙文”,这些景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还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宗教世界的神秘感和敬畏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韦蟾的宗教信仰和人生经历有关,唐代是中国宗教文化繁荣的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广泛传播,对士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韦蟾作为一位深受宗教文化熏陶的诗人,可能曾在讲经台上聆听高僧讲经,感受到了宗教的庄严和神秘,从而触发了创作灵感,诗人对灵丹药和隐君子的向往,也可能反映了他在人生道路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