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岁荒邱埋月冷,九秋丹旐逆风翻。的释义

小星14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挽歌

朝代:清代

作者:龚自珍

几岁荒邱埋月冷,九秋丹旐逆风翻。

寒烟蔓草迷新冢,宿雨残花伴旧魂。

野旷人稀啼鸟苦,云低日暮泣猿昏。

谁怜寂寞黄泉路,独向苍茫问古今。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诗人,他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者之一,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并热切呼唤变革,龚自珍的诗文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他的诗作想象丰富,语言瑰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译文

多少年来,荒凉的坟墓上埋藏着清冷的月光;深秋时节,红色的招魂幡在风中逆风翻飞,寒冷的烟雾和蔓延的野草遮蔽了新立的坟墓;夜雨过后,残败的花朵陪伴着逝去的灵魂,旷野空旷,人烟稀少,鸟儿发出凄苦的叫声;云层低垂,日暮时分,猿猴的啼声更加昏沉,有谁能够怜惜那寂寞的黄泉之路,独自向着苍茫的天地询问古今的变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荒凉的坟墓、冷清的月光、翻飞的招魂幡等意象,表达了对逝去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生死无常的感慨,通过寒烟、蔓草、宿雨、残花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哀婉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悲伤情感。

赏析

龚自珍的这首《挽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死、时间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荒邱、冷月、丹旐等,构建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死亡世界,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无尽哀思,诗人还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将个人的悲伤情感与广阔的自然景象相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广阔。

在诗歌的结尾部分,诗人以“谁怜寂寞黄泉路,独向苍茫问古今”的设问,表达了对生死无常的无奈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这种追问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清代末年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反思。

创作背景

龚自珍生活在清代末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疾苦,深感忧虑和无奈,在这首《挽歌》中,诗人通过描绘一个凄凉、孤寂的死亡世界,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哀思和对生死无常的感慨,诗歌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这种追问不仅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表达,也代表了清代末年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