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水调歌头·中秋
宋·米芾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看帆收,闲云无事不为雨,晴霁自难留,漫倚阑干成小立,仰看明月恰当头,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飘泊送春愁。
作者及朝代
作者:米芾(1051年-1107年),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五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作者简介
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又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米颠等,他性格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米芾的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上,他擅篆、隶、楷、行、草五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译文
捣衣声在风中急促地响着,蟋蟀的叫声让人想起高远的秋天,我来到此地面对这秋景,不学宋玉去吟咏那悲秋的愁思,收拾起凄凉的情绪,把忧愁都付与杯中的美酒,然而这幽深的愁绪却更加浓烈,自我陶醉在这多情的环境中,只见明月高挂在南楼之上。
心中怅然若失,横吹起玉笛,看着帆影渐渐收拢,悠闲的云朵不会为了下雨而停留,晴朗的天空也难以持久,我随意地倚靠在栏杆上稍作停留,仰望着明月恰好悬挂在头顶,想要离去却又舍不得离开,想到明日落花飞絮的情景,心中又涌起漂泊的春愁。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上片写中秋赏月,下片则写赏月时的所思所感,词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世界。
赏析
这首词以中秋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作者米芾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世界,词中“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两句,以捣衣声和蟋蟀的叫声营造出一种秋日的凄凉氛围,作者并没有沉溺于这种悲秋的情绪中,而是“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以酒解愁,展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下片则进一步展开作者的思绪,他怅然若失,横吹玉笛,看着帆影收拢,感叹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难料,而“漫倚阑干成小立,仰看明月恰当头”两句,则通过描绘作者倚栏而立、仰望明月的形象,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最后两句“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飘泊送春愁”,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忧虑和对人生漂泊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米芾的中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面临着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波折,中秋佳节,本是团圆之时,然而作者却身处异乡,面对明月,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和深情的词作,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米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可以领略到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