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探微吟
朝代:宋代
作者:邵雍
余二三子亦同志,微言奥义穷探搜。
心交不语胜千语,气合无情似有情。
春去花残空自惜,夜来风月为谁清。
何时共得闲相访,月满前山一径秋。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少有志,读书于苏门山,刻苦为学,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后游河南,隐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以教书为生,嘉祐及神宗时,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从游甚密,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年六十七,著《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译文
我们这几个人志同道合,共同深入探究微妙的言辞和深奥的道理,心灵相通,即使不说话也胜过千言万语;意气相投,即使表面上没有情感流露,也似乎有着深厚的情谊,春天过去,花朵凋零,只能独自惋惜;夜晚来临,清风明月,却不知是为谁在照耀,何时才能有空闲时间相互探访,在那秋月满山、小径清幽的时候。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究学问、追求真理的深厚情谊,他们心灵相通,意气相投,即使面对自然界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也依然坚守着彼此的友谊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追求,首联点明主题,即诗人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究微妙的言辞和深奥的道理,颔联通过“心交不语胜千语,气合无情似有情”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和默契,颈联则以自然景象的变迁,暗喻人生的无常和友情的珍贵,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相聚的期待和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友情、追求和自然景象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邵雍在隐居期间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究学问、追求真理时所作,邵雍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他主张“以物观物”,即通过观察和思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事物来认识世界和人生,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学术追求和人生理念的体现,在与友人共同探究学问的过程中,他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形成了深厚的友谊和默契,这首诗就是他们友情的见证和共同追求的记录。